Sunday, November 16, 2008

『海角七號』

『海角七號』叫好又叫坐絕不是偶然,值得花點時間來為它寫點東西。(故事內容請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8%A7%92%E4%B8%83%E8%99%9F

http://cape7.pixnet.net/blog/post/18649838


『海角七號』看似一般音樂+愛情小品電影,片中的搖滾樂明顯為了吸引年青觀眾注意,先保票房,然而影片也同時突出了恆春的自然風貌和當地人的鄉土文化保育意識,又以發生在日治時期的一段愛情故事來陪襯男女主角的感情戲,將整齣電影添上歷史感。這樣的新舊交錯處理手法,使電影老是說舊文化、歷史之餘又不落俗套,上一代的各種情意結每每在主角身邊的小人物不經意地浮現出來,彷彿每個配角都有自己與某個空間或時間連繫著的故事 – 或遺憾,例如茂伯堅時自己是國寶要上台表現,明珠(林曉培飾)與祖母之間的關係,勞馬對拋棄他的妻子的思念,這些都著墨不多但卻有蜻蜓點水之效,每個大小配角都可以令人印像深刻。(台灣網民影評請看這: http://blog.roodo.com/chita/archives/7154805.html
http://www.ccha.org.tw/blog/index.php?load=read&id=144
http://blog.yam.com/munch/article/17227564


我最想說的是,為什麼香港拍不出這樣的電影? 台灣的文化氣息比香港濃厚得多,對本土文化的掌握比較好,人們也對這些議題更有共鳴,電影人有心機也有能力將日台殖民歷史和鄉土保育加入一齣商業電影之中,更重要的是,這些東西都有市場,能賣座,老中青都能接受,也能拿下好幾個電影獎項。

香港的情況呢? 賣座電影多半是特技片,『無間道』賣座得很,卻沒有什麼深度,『色戒』算是有歷史感但卻不是港產。在香港,殖民歷史不是在教科書出現,就是在路牌上,殖民風格的建築物不少,但當作電影的穿插場景卻少之又少,『玻璃之城』只會談情說愛,另外我想到的只有『伊莎貝拉』- 但那是以澳門作背影。至於本土文化嘛,香港倒多的是,按道理,一個地方的文化厚度應該跟人口成正比,不同階層和不同社區群應該會令本土文化多樣化,信手拈來有公屋歷史、灣仔春園、喜帖街一帶、油麻地廟街等等,文字記錄不少,電影不多但偶有佳作,例如『麥兜』,近期的有『每當變幻時』和『文雀』(後者可惜叫好不叫坐,而且有點眼高手低),民間活動也愈來愈多,可惜,這統統都沒有市場,別說年青的沒興趣,中年的老年的也光說(罵)不做,保育團體吃力不討好。至於鄉土文化,元朗多的是,但見到的是發展商與鄉紳的『交易文化』,偉大的自由市場。

不得不羨慕台灣,誠品書店就是活生生的文化市場,偌大的店子坐著看書的比站著多,一看個多小時,香港三聯、商務沒有幾張坐椅,就當空間不足好了,但看看最受歡迎的書種,不是財經就是流行文化類,歷史文化書籍束之高閣,在高雄誠品,我一進場就在當眼處就找到了Amartya Sen (政治經濟學家) 的『The Argumentative Indian』中譯本,在香港,恐怕是放在店子某個冷清角落吧,再想想書展,更哀,分明是精品展。不久前的高雄自由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個前清大英領事館,有點像港大Main building的一楝紅磗維多利亞式建築,小小的本來沒什麼了不起,但加上了市政府的刻意經營和宣傳,和以彷英式下午茶作賣點的cafe,使得這個非英國殖民城市擁有如此一個旅遊景點,而真正的前殖民城市香港,古老建築被套上『活化』手段後不知會變成什麼四不像,聽說中區警署交由私人發展商『活化』後會在上面加幾層不知什麼東西,大埔舊北區理民府沒幾個人知道是什麼,大家熟識的皇后碼頭和天星鐘樓事件,民意反應其實好壞參半,團體和政府都理據不足,而我也始終不認為香港人對這些東西有多關心,本土文化保育仍是只有一小撮人熱衷。

退而求其次,保育文化最原始方法是用文字,香港人的文字功力有限得很,台灣人的中文讉詞用字功夫實在叫我們汗顏,感情表達到位也不失中文含蓄傳統,有意思有意境,很慶幸港大有心邀請到龍應台作長期註校作家,拜託同學們別把大學當作職業訓練所,好歹叨點文化氣息。不過,很多坊間的上樓書店特別是中大的『二樓書店』的這幾年間都黯然結業,實在叫人對以文字傳承文化不敢存厚望。

香港的『中環價值』根深柢固,網上的升學Q&A十居其九有關財金會計科,身邊很多人沒頭沒腦的向四仔主義埋堆,然後到了而立之年才問為什麼,『我點解揀BBA? 易搵工囉』 『隻股票又跌咗喇』 『去外國流浪? 痴咗線咩』 『環保留返比政府同環保團體啦』 『哲學? 係咪李天問果D呀? 定係咩孔孟儒家』 『民主咪一人一票囉,仲有咩呀?』 『鄉土文化咁老土!』 blablabla……『麥兜』電影最經典的一幕係麥兜同阿媽去茶餐廳食飯,問伙計有乜食,個伙計話有午餐快餐晚餐樣樣都有,到落單時係話午餐同快餐一樣,快餐又同晚餐一樣,再唔係就話呢樣無果樣無,我的解讀是,香港標榜多元化城市,但其實文化上單調得很,色彩繽紛的只有霓虹燈和廣告,文化厚度薄如紙 – 寫上『多元化』的一張單色紙。

所以,環保/保育團體喊個聲嘶力竭也是徒勞,有時發展與保育不一定相容,一個金融海嘯肯定使不少人的國際公民意識少了半截 (如有的話)。無數研究證明,單向市民灌輸環保意識或資訊是沒有多大實際作用,但環保團體以至大學教授仍是樂此不疲 – 或許是別無化法。概括來說,決定人類環境行為的是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 social trust和價值觀,危機資訊根本不是主要推動力,有時甚至使人懷疑其真確性。想想如果要保育恆春半島(海角拍攝場地),拍一部『海角七號』還是類似『Inconvenient Truth』的紀錄電影有效?

香港人拍得出『海角七號』,可能,但票房可不敢保證,可能甚至沒有人敢投資,能夠揉合音樂、人倫、民俗歷史、鄉土文化、自然風貌,再以浪漫愛情喜劇包裝的電影不只是導演和演員的功力,也考驗電影對象的包容力和視野。香港人看畢此片後,是不是該想想自己與本土社區以至國際社會的聯繫是什麼模樣 – 如果還找到的話?

1 comment:

FireStallion said...

Forwarded your post here:

http://www.guhk.net/viewthread.php?tid=614&extra=page%3D1&frombbs=1

The forumers there are basically Gundam fans. But some may share the feelings you have.

For myself, I can share your feelings. I just wonder the number of bookstores and their sizes here in Australia. (Have you been to any? No, wrong question, how many have you been to? And how do you feel about them?)

Don't have a chance to watch the movie. But I'll keep an close eye when it i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