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是問題還是答案?
主力打擊大企業是本末倒置,大企業 - 私人擁有的大企業 - 資金、利潤來自己哪裡? 是顧客,只要企業的顧客們沒有半點Environmental awareness 也沒有任何動機去take action,就算你推倒所有大企業的沒有用,這是只能去掉問題的symptoms而不是roots,深層的問題並沒有解決。有怎樣的demand就有怎樣的supply,在任何自由市場裡都是如此,再者,改變了supply sides不等如同時也改變到demand sides,但反之的卻是有可能主力打擊大企業只是一個快捷、看來較容易的方法,因為要改變人們的消費模式其實更不容易,特別係一個民主社會裡更是如此,因為sustainable consumption好多時都與consumer sovereignty and the ideas of freedom and liberty有抵觸 所以我傾向說環保是須要同步性的考慮消費及生產,而非任何單方面
誰在用電?
電力公司還是電力使用者? 自由市場下,沒有後者,前者不可能存在,但就算電力公司全都倒閉,也一樣有人想用電,也總會supply改變消費,可能可以改變生產,因為後者很大程度上依賴前者但改變得到生產,卻不一定可以改變消費,因為後者不一定取決於前者舉個例,如果電力使用者傾向使用綠電,在市場導向之下,你猜電力公司會如何反應? 但是,如果電力公司全線使用綠電或者提供綠電作為其中一種電力供應供市民選擇,那麼電力使用者會因此改變其電力消費模式嗎? 會自願多付一點錢來支持綠電嗎? 會自動變得環保嗎? 不會 - 最少大部份人不會,原因是大部份人都是free-rider,或所謂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另一個例子是砍伐樹木,就算你殺光了所有伐木者又如何? 人們不會因為沒有人伐木就不想使用木材 - 甚至因此願意付更高的價錢去購買非法木材,而只要人對木材有需求,利之所至,伐木者總會以另一個形式出現。情況一如各地政府都有立法打擊毒品的經營者,但是不是代表這樣做就真的禁得了,肯定不是,因為需求仍在 。你可能會問,改變了生產模式不就可以了嗎? 為什麼總要打消費者主意? 要留意一點,單靠打壓生產方面的經濟/社會成本往往不低。另一點更重要的是,supply & demand,究竟是誰create 誰? supply同demand 不是獨立存在的。sustainable development說的是改變整個supply-demand cycle,而不是單單supply。我強調,是BOTH - 兩者的Interaction,不是單單指向市民,或任何一方。在歐洲,有很多環境社會學家都開始關注sustainable consumption嘅重要性,有些認為過去的production-focused 模式是不足夠的,我們應該開始想想 consumption在可持續發展中的角色 - 一個很決定性的角色。我剛剛交了一篇master thesis 就有講到呢個題目 ,這是一個一直以來很多人都忽視了的一環,不得不注意。
歐洲電力市場跟香港的有一點很重要的分別,就是她們很多國家已經開放了電力市場,例如英國、荷蘭、瑞典瑞典有一個例子跟你所說的有關,就是環境成本跟社會成本的衝突。有學者發表了數篇文章指出,當當地的電力市場開放後,私營的電力公司變得傾向將其多元化的服務集中在高消費用戶上,一些低消費用戶 - 即低收入人士 - 就享受不到開放市場所帶來的好處,甚至所享用的服務也變得愈來愈少,變相加深貧富矛盾。這裡是有好有壞,好的是電力服務多元化,當中包括多採用可再生能源、多鼓勵節省用電等等,壞的就如上文所說,提高了社會成本所以這引來了一個更困難的情況,如果環境保護與其他社會利益有衝突,應如何處理? 針對demand的措施免不了加速這種衝突,但我會認為,長遠來說,搞不好環境問題,其他什麼問題怎樣做也枉然,因為由環境問題所引申而來的社會問題是更多、影響更深遠、更災難性
(originally posted in the discussion.com on June 200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