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5, 2007

香港環境問題的死結

今早跟我的指導教授談了半個多小時,談到為什麼香港的綠化政策會如此不濟,當中的原因或多或少也可以延伸至整體環境政策上

過去數十年,香港政府財政開支很倚賴賣地收入,亦因為這樣才承受得起低稅率,從而助推動經濟發展,我們的六十至九十年代的風光日子就在這樣局面下渡過。但這樣的其中一個惡果是城市規劃及發展偏袒地產商 – 若果他們沒法賺多點錢,就不能保持政府財政穩健,低稅率亦不能維持(另一個惡果是樓價偏高),為了補償買地的大筆開支,地產商用盡地面面積起樓,只預留很少空間給行人路或作公共空間,造成城市過份擠迫,亦造成市區內缺乏可種樹的地方,想綠化也變得無地可『綠』,再不是就動輒斬樹。當年政府批出對電力公司相當吸引的利潤管制協議亦出於同樣思維 – 讓電力公司多賺一點,確保供電穩定性,結果犧牲的是空氣質素。

要扳到地產商,政府以及市民都要承擔得起後果,其中之一可能是加稅。在各方都要求政府多撥資源的同時,又要減低對賣地收入的倚賴,無疑是自斷雙臂,不,可能連雙腳也兼顧不了 – 有幾多市民甘願接受透過加稅來改善整體生活質素? 政府深明此道,即使對這個局面非常了解,但個個高官不敢輕舉妄動 – 誰個敢拿自己的前程來開玩笑? 『有!』 我老師說:『董建華敢』,當年他提出八萬五就是減低對市民對私人屋宇的倚賴,但結果如何?

現在看看曾蔭權,他實在不得不官商勾結。在漸趨民主的社會裡,哪個高官膽敢與民心背道而馳都會人頭落地,但環保開支不會從天而降 (社會福利、教育開支也如是),那麼,只好再向地產商叩頭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問題不單單政府肯不肯做,而是經濟發展歷史留下來大包伏,政府如何有決心也沒用,除非市民用實際行動支持,這裡包括 - 但不只於 - 多付一些稅。但現今民粹/民生主義抬頭,似乎事情將變得更複雜。

市民每天罵這罵那,有沒有好好想想自己的公民責任呢? 不單是改變個人習慣,而是改變思維模式。歸根究底,市民現在享有的經濟成果都是建立在環境成本之上,別老是說商人短視,也別老是說政府無心環保,這叫賊喊捉賊。羊毛出在羊身上,好好想清楚環保到底是誰的責任吧。


PS. 少少補充:這只是死結之一,另一個或許是香港的地理面積限制,另外其政治身份也可能有關 - 香港從來都不是一個國家,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城市,沒有任何國際壓力

No comments: